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荀灌娘
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其实有没有木兰这个具体的人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这首诗和众多的传说向我们表明了在那战乱的年代曾经有女将上阵作战。木兰很可能是当时众多女英雄经过艺术提炼后的总和。五胡乱华初期的荀灌娘,前秦的毛氏和后面很快就要讲到的几个女英雄,很可能就是木兰传说的原型。
根据史书的记载,荀灌娘姓荀名灌是晋荆北军区司令(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荀崧的女儿。她的祖上是曹操的军师荀彧。荀灌这个名字相当男性化,不知父母为何要给她取这样一个名字。灌娘则是她的小名。
和她的名字一样,荀灌娘从小也非常男性化。她不爱纺织女红,却爱舞枪弄棒,练出了一身好武艺。她生活的年代正值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初期。刚刚平静了不久的中国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乱世。所以她不学女红,父母倒也不为己甚,估计是为了让她能够多学一些在乱世中的防身之技吧。
八王之乱后,晋朝皇帝虽然在名义上仍然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但各地早已各自为政。在这种乱世中,实力成了一切。在读这一时期的历史时,常常会碰到几个词:“坞”,“部曲”和“门第”等等。“坞”就是城堡。“部曲”则是附属于豪强的农奴。“门第”则是贵族的等级。当时中国的情形很像西欧的中世纪社会。各地城堡林立,互不统属的各地豪强组织私人军队,争夺地盘。私人军队的成员来自自己的宗族成员和“部曲”。所以家族越大,部曲越多则实力越强。荀灌娘的父亲荀崧的官衔很高,名义上管辖整个荆州和长江以北地区,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空头司令。手下的私人部队不过几千。他的命令出不了其控制的宛城地区(今河南南阳)。
由于中国事实上已经处于无政府状态,各地的农民起义也不少。公元312年,有一位叫胡亢的在竞陵(湖北钟祥)起兵,他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杜曾。杜曾勇猛过人,体力极好,可以穿上全副铁铠在激流中游泳而不沉没。不久,杜曾杀死胡亢,自立门户。又与另一个军阀第五猗(第五是复姓)结成同盟,于是声势大振。手下军队达到一万多人。(由此亦可见人口的稀少。)晋政府的荆州刺史陶恺前来讨伐。陶恺亦是一代名将,但碰上杜曾,却被他打的落荒而逃。杜曾的下一个目标就指向了荀崧治下的宛城。晋愍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杜曾奔袭宛城,将宛城团团围住。
荀崧兵力弱小,仗着城墙勉强支撑,幸亏杜曾的兵力也不多,因此只好采用长期围困的方法。城中的粮食逐渐不够了,周围的军阀却没有一人肯发兵来救。这时荀崧想起他的老部下石览正在附近的襄城当襄城太守,如果向他求救,也许可以得到救兵。
但是城中兵微将寡,派谁去好呢?正在犹豫之间,灌娘主动请缨。当天夜里,灌娘率领数十名精兵,突然开城门杀出,片刻之间就突围而去。一路上且战且走,终于到了襄城。见到石览,石览认为自己的兵力不够,想要求当时控制豫章(江西南昌)郡的南翼禁卫军司令(南中郎将)周访出兵支援。荀灌娘于是代替父亲写了一封给周访的求援信,亲自送去。周访见信后派自己的儿子周抚率兵三千,会同石览一同进击杜曾。宛城之围遂解。荀崧乘势反攻,袭击杜曾的根据地新野,击斩杜曾的堂兄杜保。杜曾从此一蹶不振。
自河南到江西,这条道路相当遥远,即使在今天也并不好走。何况当时并不是太平世界。路上除了会碰到土匪草寇,军阀乱兵还有大自然的威胁。前面说过,当时中国的南方并没有开发,到处是茫茫的原始森林。毒蛇猛兽很多。荀灌娘能独力闯过这些险阻,周访最终肯出兵可能也是赏识她的胆识吧。
在传统戏曲中,荀灌娘在求援的路上巧遇周访的儿子周抚,两人一见钟情,结为连理。周访于是答应出兵。这事当然是虚构,不过荀灌娘能够说服本来作壁上观的石览和周访出兵,其口才应当是不错的。
传统的故事中,荀灌娘的年龄一直被说成只有十三岁。这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能够只带数十人冲出重围,再千里求援,十三岁的女孩再怎样英勇,体力总是不够的。其次,荀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年间(公元291至299年)。如果她生于291年,则到突围时已经24岁了。如果她生于299年,则到突围时也至少16岁了。从故事强调她的年纪小来说,则16岁大概是比较可能的。
荀灌娘的结局无人知晓。在正史中她只出现了这么一次而已。荀氏家族后来迁往南方。她的父亲的官倒是越做越大。最后67岁时死在宰相(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领秘书监,给亲兵百二十人。)的高位上。以此推测,荀灌娘的结局应该是不错的。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